见到郭霁红时,她刚从缅甸做《中华情》节目回来,脸上的笑容还存留着东南亚国家灿烂的阳光,皮肤略黑一些,却是泛着健康的小麦色,双眼仍有神,虽然午后刚刚开完策划会。在艺术气息十足的咖啡厅里,聊工作,谈感情,说旅行,她语速稍快,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有趣的画面,从事文艺工作20多年,她的精神和身体仿佛还不知疲倦,体内的小宇宙愈发饱满,蓄势待发。
文艺情怀滋养爱与生活
郭霁红做《中华情》总导演和制片人至今已经11年,这档节目被她形容为周恩来总理时代的东方歌舞团,她爱极了这种全球到处奔跑的工作。她像一位周游列国的使者,尽收世界之美,充盈视野,沉淀心灵。她说,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旅途中的心情,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,一如米兰·昆德拉说的“生活在别处”,观察生活之外的生活,世界之外的世界,那种未知的好奇感往往带领她前往远方之境。
突然恍然大悟,这般稚子的童心和好奇心,一直是她保持年轻和活力的秘诀。她体内的顽童气始终没有离开过,天马行空的表达便是强有力的例证。与她聊天,你的五官统统都得工作起来,可能一下子你会嗅到巴黎优雅的迷香,置身拉斯维加斯的精美绝伦的现场秀,抑或拂过福州泉涌寺珍藏的人血写的经书……她的语速略快,字句间却充满画面感和思绪的流动感,仿佛打开电视正在观看一场直播晚会。
“生活从来都不是用来熬的,它值得有心人细细品味”,岁月从容,静好而生,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。不工作的时候,郭霁红最喜欢宅在她东南亚风情的家里。各种绿植层层包围整个家,斑驳的木栅栏,蜿蜒着窄窄的小径,透露出久违的年代感。鱼塘里的鱼戏水吐珠,家猫花花行踪神秘,还有姹紫嫣红的小野花点缀其中……所有的景致如童话般充满着虚幻的美感,让整个空间流动起来。厨房的墙壁壁砖上以蕨类图案为主,刻画芭蕉叶、核桃、花生、辣椒、西红柿等食材,鲜明的陶土质感和层次感丰富的质感,仿佛预示着这就是最接地气的美食天堂。所有的设计都出自郭霁红之手,为了回归心中那一份自然、清新与淳朴,让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的人找到心灵安静的一隅。
现实的完美没有标准,但在大自然中皆有迹可循。从始至今,人们享受自然赋予的自由和美好,感受季节的更替便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:明媚的光线,柔和的微风和安然静好的植物,人类始终对自然怀有强烈的精神眷恋——大自然以强大的力量治愈人类情感,更让家庭温馨融洽。“好的环境让人放松, 人和空间有交流, 在什么环境有什么状态,它是人与自然万物约定俗成的。”
优质的幸福和健康的愉悦,融入文艺情怀才能给生活注入鲜活的正能量。用艺术做幸福的精神缪斯,在每一个微妙的瞬间——摇摆的身姿、悦动的眉梢、俏皮的眼眸,散发出活力和灿烂无比的光芒。
她说,每个女性都可以成就自己,谱写一部精彩史诗,学会聆听内心的深层诉求,懂得取悦自己,在生活的每个段落,始终昂首挺胸,微笑给自己打气,只有内心够强大,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接纳整个世界,更慷慨地给予爱与能量。
不完美也是一种美
我不在乎什么女神、学霸称号,不迷恋外界的光环和诱惑,对我来说,向往优秀已经是一种天生的习惯,我喜欢看见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。女人最大的美丽,就是用行动证明美丽。
从小受学历史的父亲影响,郭霁红在没上学前,已经熟练背诵《古文观止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黔之驴》……对于古诗词的热爱,便是从那时开始积累下来的,她享受传统中国画中古典的意境,这直接影响到她在中秋晚会的创作: 小桥流水、扁舟亭台 、月桂树、明月倒影、水中菩提……这些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,手到擒来。工作中的她很享受整个创作过程,特别是在中秋晚会的现场,临演前的一刻,心里满满都是透彻的愉快 ,那种与“明月同升,共浴银光”的沁入人心的古典情怀,让她久久不能忘怀。
对于女人,要成就一番事业,与男性相比,难度颇大。她一路走来,坦言成功不可复制,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,并坚持下去,面对外界质疑“长得美干不好”的刻板印象,她用实力证明了一句话:即使是花瓶,摆对了位置也是艺术品。
有些时候,你需要慢下来,才能走得更快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郭霁红是完美主义者,追求极致的圆满,小时候考不到100分会哭泣,而现在,逐渐成熟的她不会对自己这么拧巴,放松一些,给心跳一个出口,活得更自由,挺好的状态。“可以了,自己努力了,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有时候,不完美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感。”她从一开始的娘子“急行军”,到现在淡定自如的领头人,她的美丽历经岁月的磨砺越发耐人寻味,内心的温暖与高雅也自然流露出来。她身体力行,印证着奥黛丽·赫本的一席话:魅力的双唇,在于亲切友善的语言;可爱的双眼,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;优雅的姿态,来源于与知识的同行。
内外兼修,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学习,不放弃,不抱怨,更是女人优雅的必修课。至今为止,郭霁红保持每天晚上睡前读书的习惯,定期清空烦绪,腾出位置安放自己的思想。在她看来,书很奇妙,它是时尚经久不衰的重要素材,也是让所有盛装的人看起来更美的化妆品。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灵感带,很多时候触类旁通。“读书如滴水穿石,不能马上看到效果,但能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,对做学术、调节心态有很好的作用。”
她终于淡定坦然,对未来胸有成竹,甚至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,当问到创作“瓶颈期”时,她不慌不忙,“艺术创作本来就是无止境的,我还想做出更好的作品,中国特别优秀的东西俯拾即是,尚未开掘的还有很多”。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美国评审对黄鹤楼景观晚会的震惊,记得他们那份不需要了解别人的文化傲慢,她内心便萌生一个想法:要用电视技术的创造力全面展示中国传统美学,让世界更深入了解华夏五千年的文化。她将其当作使命,当作未来创作的动力。她觉得,当你放弃急功近利的物欲时,收获的是心灵的建树和追求。她喜欢这种灵魂上的自由,让她的艺术生命更加有韧性和活力。